关爱灵魂工程师
请保护自己的“大气”
本次的音频中除了以下文字内容,我还会讲一个典型的医案(摘自《参西录》)。希望大家收听后有所启发,希望大家身心健康。(末尾另附我自拟方一首)
“大气下陷”是由民国时期的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先生提出,先生一生行医救人无数,所用方剂中的药物皆为平常之药,且价格低廉、容易获得。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先生都一视同仁,竭尽全力救治。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中医。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众多处方仍在中医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人的胸腔里,心脏和肺脏之间,有一个叫做“大气”的正气存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宗气”与“大气”基本相同。这个“大气”主要维持呼吸功能,是以肾中“元气”为根本,以“中气”为依托,是维持心肺正常功能的基础。
在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文均以《参西录》代)里对“大气下陷”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诠释,提出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剂的治疗方法。书中是这样描述“大气下陷”的:“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仲,或神昏健忘,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三伍不调”。而治疗“大气下陷”的基础方子便是“升陷汤”,此方组成为: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民国时期的一线相当于现在的3.72g,一分相当于现在的0.g,故此我在临床中使用民国时期方剂时,均将一钱四舍五入为现在的4g,一分则为0.4g)。
接上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张锡纯先生对“大气下陷”诸多症状的阐释。
第一个症状是“寒热往来”,看到这个词,我们一般会想到一些感冒发热一样的症状,或者年龄大一点的朋友还会想到“虐疾”,俗称“打摆子病”。但其实这个寒热往来,我们今天更多见到的是,不耐寒热,就是说,脱了衣服有点怕凉风吹,穿上衣服又觉得有点热,还冒点汗,热也不行,冷也不行,总感觉自己虚的很。张锡纯先生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大气”陷下去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又想往上冲回去。所以气少了会冷,但气劲又向上努力冲,似乎又有点怕热的这么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也伴有气虚的其他症状,比如,四肢无力、困倦、懒得动、直立或坐着的时候总想靠着东西才舒服。用现在流行的话“湿气重”、“亚健康”比较贴切。张锡纯先生在书中写道:“其时做寒热者,盖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其下陷之时非尽下陷也,也非一陷而不升也。当其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作寒;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迨阳气蓄极而通,仍复些些上达,则又微汗而热解。”
第二个症状“咽喉干”,在《参西录》中这样写到:“其咽干者,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也”,意思是说,“大气下陷”之后,人体的正常水分由于欠缺压力,无法充分的到达咽喉部位,所以患者会感觉到咽喉总是不清爽和干燥的感觉,这和我们日常见到的感冒嗓子发炎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所谓的“慢性咽炎”就是“大气下陷”造成的,这口气总是不够,所以身体里清凉濡润的液体就只能部分到达咽喉,导致了咽部干、痒、异物感(有痰的感觉)的状况。
第三个症状“胸中满闷”,《参西录》中写道:“其满闷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也”,这个似乎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胸闷气短”。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去医院检查心、肺似乎也没有啥大问题。一般来说,这种胸闷气短是一过性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有些人是在突然用力后持续一小会儿。有些人在饥饿时出现,还伴有心慌、手抖、出汗,非常像西医描述的低血糖反应,这时人吃点东西就会很快好转。还有一些人会没有任何诱因的出现气短,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往往在熬夜、或者其他劳累心神、讲话比较多的活动后出现。种种状况五花八门。所以如果出现胸闷气短,首先在排除心肺气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大气下陷”了。
第四个症状“心慌心跳”,《参西录》这样描述:“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也”。大意是本来心脏的外围都有“大气”包裹保护,而“大气下陷”之后,心脏失去了保护,就如同大冬天里,你睡的正香,别人猛的揭开你被子,这时会又冷又惊慌失措的感觉。而且胸闷气短和心慌心跳往往是伴随出现的,以前我做神经内科工作时,常规遇到莫名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的人,并且伴随有极强的恐惧和濒死感,以及四肢因过度换气而造成的挛急(手抽的像鸡爪一样)。这种情况往往被认为是“神经官能症”,西医认为与焦虑、恐怖症有关。
第五个症状“头晕健忘”,《参西录》中提到:“其神昏健忘者,大气因下陷,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健忘”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很多青年,甚至是少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健忘”,这与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家庭压力较大暗耗人体精血正气有关,同时也与现代人体力劳动少,所以“气虚”成了很普遍的现象有关。中医对于健忘的论述比较详备,正气虚确实也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以上简单介绍了,张锡纯先生关于“大气下陷”论述。那么,大家会问:常大夫今天为什么要讲“大气下陷”,因为当大家读完上面的文字后,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广大教师们,普遍存在本病的易患因素。比如劳心劳神的备课、思考怎么管理班级、上讲台滔滔不绝的大声说话讲课、久坐缺乏运动(体育老师好点)等等,都有可能出现“大气下陷”的诸多症状。
如果各位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的朋友们发现自己有这种情况,一定要重视,虽然这个“大气下陷”不至于有太大的危险,但它却提示着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纠正,以免出现更大、更严重的问题时,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如果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我有一个变通的小方子,大家可以泡水喝来试试。
生黄芪16g桔梗4g玄参8g生甘草6g(无糖尿病的可以用炙甘草6g)。
上四味药ml开水小火煮5分钟,连药渣及药汤一起倒入保温杯中,当茶饮,最多三泡。一天饮一副药就可以了。不要贪多。一般7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有效,可以继续服用,如果不行,请尽快找中医师辨证诊治。
这个方子是根据张锡纯先生“升陷汤”变通而来的。药性相对平和。
常非不是医神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