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得好看的医学生都置顶了青橘校园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十八章祛痰剂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统称祛痰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
:
a.痰由湿生,湿主要源于脾肾。故祛痰剂中多配伍健脾祛湿之药,或益肾之品;
b.多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c.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常配伍软坚散结之品,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生痰剂、温化寒痰剂和治风化痰剂五类。
:
a.辨别痰证之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b.对痰嗽咳血者,则不宜应用辛温燥烈之品;
c.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第一节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
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56;.44/52]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
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或腻,脉滑。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燥湿;
*佐使: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之毒;
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和中。
*治湿痰→+苍术、厚朴→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浙贝母、黄芩、瓜蒌→清热化痰。
*治寒痰→+干姜、细辛→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天麻、僵蚕→化痰息风。
*治食痰→+莱菔子、麦芽、神曲→消食化痰。
*治郁痰→+香附、青皮、郁金→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海藻、昆布、牡蛎→软坚化痰。
*本方性燥,故痰燥者慎用;
*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散收相合,标本兼顾。
*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导痰汤→+枳实、南星{燥湿祛痰,行气开郁}[痰厥证]。
*涤痰汤→导痰汤+人参、菖蒲、竹茹{涤痰开窍}[中风痰迷心窍证]。
*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滋养肺肾,祛湿化痰}[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
湿+痰。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胃不和诸症除。
[.41;.]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
*佐使:枳实、陈皮—行气消痰;
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药。
*若心热烦甚者→+黄连、山栀、豆豉→清热除烦;
*失眠者→+琥珀粉、远志→宁心安神;
*惊悸者→+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降逆止呕;
*眩晕→+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胆南星、钩藤、全蝎→息风止痉。
*心肝血虚之烦悸者不宜用。
*温凉兼进,不寒不燥。
胆气郁+痰[温胆汤必有胆的症状]。
第二节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清气化痰胆星萎,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41]
*《医方考》:此痰火通用之方。
陈皮杏仁枳实黄芩[酒炒]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
姜汁为丸,温开水送下。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痰热咳嗽。
*咳嗽,咳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君:胆南星—清热豁痰;
*臣:黄芩、瓜蒌仁—清肺热、化痰结;
半夏—去性取用,化痰散结,降逆止呕;
*佐使: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姜汁—既可制半夏之毒,又增强祛痰降逆之力。
*若痰多气急者→+鱼腥草、桑白皮;
*痰稠胶黏难咯者→减半夏用量,+青黛、蛤粉;
*恶心呕吐明显者→+竹茹;
*烦躁不眠者→-黄芩,+黄连、山栀、琥珀粉、远志→清热除烦,宁心安神。
*咳痰清稀色白,或痰白滑利易咯属寒痰、湿痰者,不宜使用本方。
*化痰、清热、理气并用。
热+痰+理气。
小陷胸汤☆《伤寒论》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半夏瓜蒌实。
先煮瓜蒌,水煎服。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
*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君:瓜蒌实—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臣:黄连—泻热降火;
*佐:半夏—降逆化痰。
*若心胸闷痛者→+柴胡、桔梗、郁金、赤芍→行气活血止痛;
*咳痰黄稠黏咯者→减半夏用量,+胆南星、杏仁、贝母→清润化痰。
*湿痰、寒痰以及中虚痞满者,本方不宜。
*清热化痰与理气并用,辛开苦降。
热+痰+结胸[瓜蒌]。
滚痰丸☆[新]《泰定养生主论》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
*通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夫痰之清者为饮,饮之浊者为痰,故痰者皆因火灼而成,而老痰一证,为其火之尤盛者也,变幻诸病多端,难以枚举。然治病者必求其本,芟草者必除其根。
大黄片黄芩礞石沉香。
→泻火逐痰。
→实热老痰证。
*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本方以重坠剽悍之祛痰药,配伍攻下荡涤之品,以攻泻顽痰。
第三节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41;.]
*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水煎服。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燥痰咳嗽。
*咳嗽痰少,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君: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臣:瓜蒌—清热化痰;
*佐:天花粉—清热润燥;
茯苓—健脾渗湿;
橘红、桔梗—理气化痰。
*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宣肺散邪;
*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麦冬、玄参、生石膏→清燥润肺;
*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橘红,+南沙参、阿胶、白及→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非本方所宜。
*清、润、宣、化并用。
*肺脾同调。
肺燥+热+痰。
第四节温化寒痰剂
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嗽喘逆,痰热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畅膈;
*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
*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
*白芥子长于豁痰。
*苏子长于降气。
*莱菔子长于消食。
*痰壅、气逆、食滞三者之孰重孰轻→定君药。
寒痰+肺气逆+食。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常外用]。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苓甘五味姜辛汤☆[新]《金匮要略》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温肺化饮。
→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温行并散,开阖并济,标本兼顾,肺脾同治。
小半夏汤☆[新]《金匱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消痰蠲饮。
→痰饮呕吐。
*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半夏燥湿化痰涤饮,降逆和中止呕;生姜降逆止呕,温胃散寒,且制半夏之毒。
第五节治风化痰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疼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44]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满,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君:半夏—燥湿化痰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止眩;
*臣:白术—健脾燥湿;
*佐使:茯苓—健脾渗湿;
橘红—理气化痰;
姜、枣—调和脾胃;
甘草—和中调药。
*若眩晕较甚者→+僵蚕、胆南星→加强化痰息风;
*头痛甚者→+蔓荆子、白蒺藜→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代赭石、旋覆花→镇逆止呕;
*兼气虚者→+党参、生黄芪→益气;
*湿痰偏盛,舌苔白腻者→+泽泻、桂枝→渗湿化饮。
*对于阴虚阳亢、气血不足之眩晕,不宜使用。
*风痰并治,标本兼顾。
*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痰+风+湿。
方含二陈汤。
定痫丸☆[新]《医学心悟》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
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
*痫者,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瘛瘲抽出,目斜口㖞,痰涎直流,叫喊作畜声,医家听其五声,分为五脏,如犬吠者,肺也;羊嘶者,肝也,马鸣者,心也;牛吼者,脾也;猪叫者,肾也;虽有五脏之殊,而为痰涎则一,定痫丸主之。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蚕真琥珀陈皮竹沥
远志丹参麦冬辰砂。
→涤痰息风,清热定痫。
→痰热痫证。
*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癫狂。
*清热化痰与平肝熄风并施,醒神开窍与镇静安神相济;
*寒热兼进,润燥得宜。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