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医案是中药方剂学发展的依据鲁兆麟谈中

鲁兆麟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受家学影响,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年毕业留校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1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中医医案的产生渊源已久,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明清之时才兴盛起来。但仅从现在保存的历代医案来看,其数量相当可观,数以万计,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临床资料的积累和保留,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现在研究医案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和广泛,但已经可以看出,通过医案的研究,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大有帮助,现就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贡献略述一二。

共4个方面,小编分4次与大家分享。

其三,中医医案学为中药学与方剂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为发展中药学、方剂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部分工作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众所周知,中药的效用来源于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功效的总结,再上升为理论,以形成中药学。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一书,对中药学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其不仅总结前人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才完成了该著作。

明清之际大量医案的出现,又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药学提供了依据。有些医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因此通过临床医案的总结,为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详述了86种常用中药的作用,大都以医案附后以印证,或验证前人的认识,或提出个人的看法,以补充前人之不足。如其论证石膏的效用,则举近30案以说明。

再如其论证山萸肉之作用,举治奉天田某妻一案及万某一案,提出其味虽酸敛,而性乃条达,凡肝气因虚不能调畅而为病者,均可应用。

张氏认为山萸肉其性不但补肝,还能通利气血,对该药功用补充了自己的见解。再如已故云南名医吴佩衡先生,一生善于扶阳,尤对附子一药的应用,有其独到之处,人称之“吴附子”。

其后人吴生元、吴元坤,总结其临床验案,著成《吴佩衡医案》。通过吴氏医案,进一步总结其用附子的经验,为中药的研究与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

可见,中医医案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我们应当从中认真总结,更要充分认识到医案对这方面的贡献。

医案对方剂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亦是巨大的。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有效方剂的产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同时亦应看到,方剂产生之后,通过后世的应用,对其又有发展。

这一点,从对《伤寒论》诸经方的多年研究中我们已有体会。同样,现在的常用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亦在不断补充与积累其效验。

在中医医案的学习方法一节中,我们已提及如何加深理解补中益气汤的方法,今仍以此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东垣先生创立该方时,指出其效用适用于“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这里,东垣创立该方仅是对于气虚发热而类似外感之证而设,并未言及其他,而后世在应用的过程中,则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

仅以《名医类案》一书为例,其中该方应用就有例(不包括妇、儿科),广泛应用于卒中、外感伤风伤寒、内伤、咳喘、吐泻、吞酸、呕逆、肿胀、虚损、便浊、遗精、麻木、胸腹作痛、疟疾、身痒、吐血、下血、溺血、脱肛、怔忡、小便淋涩、小便频数、疔疮、痈疽、瘰疬及耳目诸病等病证,或单方应用,或加减变化,或与他方合用。

通过这些医案的研究,我们对该方的治疗作用、加减变化规律、主治病证,可以进行深入的体会,并加以补充。

而《名医类案》仅仅是总结了明代以前应用该方的经验,如果我们再将清代至今应用该方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方义及加减应用则较东垣创立该方时有很大发展,这正是中医医案对方剂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关文章

医案是第一手临床实践资料:鲁兆麟谈中医医案的贡献(一)

医案帮助中医理论发展:鲁兆麟谈中医医案的贡献(二)

(本文摘选自鲁兆麟先生主编的《中医医案学》)

=========================

赞赏

长按







































招聘商务BD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43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