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小编继续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内必考知识点总结,有了它,笔试拿高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心悸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二、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
2、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医要略》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宋严用和《济生方》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和治法方药都有详细的记载。
4、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要原因。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三、病因病机:
1、病因为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肺脾肾四脏。
2、病理关键为心失所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为邪扰于心,心神不宁。
4、病理转变: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重证候。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性的虚实
2、辨本脏与他脏疾病
(二)治疗原则:
虚当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加养心安神;
实当祛痰、化饮、清火、行瘀加重镇安神。
(三)分型论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丹;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炙甘草汤(气阴两虚,五心烦热)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阴虚火不旺用天王补心丹;阴虚相火妄动用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用真武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九版为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8、邪毒犯心证:银翘散合生脉散
胸痹
一、定义:
胸痹是由胸中气血痹阻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源流:
1、《内经》虽无胸痹一名,但其临床表现却在内经描述得相当详细。描述了真心痛的表现及预后。
2、东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胸痹这一名称。将胸痹的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
3、宋代《圣济总录》专列胸痹门讨论胸痹病。
4、明清时代,对胸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有了发展。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2、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是形成胸痹的病理基础。
3、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瘀血相互为患。
4、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5、病理转化可以因实致虚,亦可以因虚致实。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2、辨病情轻重
(二)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标实当泻,治标常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本虚宜补,扶正常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
(三)分型论治: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血瘀轻者可用丹参饮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失笑散(胸闷心痛明显);丹栀逍遥散(气郁日久化热);当归龙荟丸(便秘严重者)。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黄连温胆汤(痰郁化热)。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胸痹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5、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酸枣仁汤(虚烦不寐);左归饮(心肾阴虚)。
6、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炙甘草汤(脉结代)。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真武汤(阳虚水泛)。
这几天的内科
看到有同学在留言默写口诀
你也要跟上哦
睡前一定要回顾!
未完待续历年考研模拟真题免费领取(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