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中医竹泉生女科集要下卷原文阅读版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共计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十月阅读排行榜

方剂歌诀完整版

伤寒论原文背诵

金匮要略全新重点总结版

周慎斋秘传脉法78条

65种中医单方大全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首民间实用方剂总结版

手诊、面诊歌诀总结版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竹泉生女科集要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竹泉生女科集要》带证总论

竹泉生曰∶前贤论妇人带下一证,惟有明之末年,阳曲傅山青主氏言之最详而精。余节其论,大伸己意,以弁带证之首。带证皆属湿,独以带名者,为其伤犯带脉,将成大害,有坤爻初六履霜之警也。夫湿者,不过六淫之一,何至张大其事,抑若是哉?不知湿而成带,绝非常湿之可比。其邪生于脾,由脾之脂膜,走窜冲任二脉,下贯带脉,而注于胞宫,于是乎淋漓外泄,稠粘腥臭,是所谓带下之证也。其为病也,初无大苦,不过秽恶自嫌而已。然胞宫上系于心,下系于肾,为二火一水会盟行成之地,湿浊之邪,久久蹯踞,阻碍三经既济之功化,是已有害于经水矣。且督脉为天,任脉为地,天地泰交,故生百物。而带脉周绕约束,有如四维之辅二极也,其保胞宫,有如四渎之卫华夏也。于是冲脉象人声乎其中,而成三才,此所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今湿邪往来于带脉,阻碍交泰之功化,而伤天地之和。督脉主生精,任脉主生血,二脉受伤,则精血之源不裕,此岂非带证之所害乎,期不亦履霜而知为坚冰至乎!虽然,及早为之谋,则一变为复,再变为临,三变为泰,春气勃然而生矣,是亦齐至鲁,鲁至道之意云。

治带

竹泉生曰∶带之为病,初无大苦,驯其极大害经水,且至有害于精与血,前论详矣。顾世人习见其目前不为大苦,恒易之,及其积久,伤损冲任而阻碍经水。既及精血而脏腑大困,然后谋为补救之方,不已迟哉,故列治带之条目,为女科第二义。

白带第一

妇人病带,十常八九,带色之白,十中亦居八九焉,何也?湿伤气,固其正色也。病此者,胃虽强而能食,脾必不运,而肝木亦先期疏泄之职司也。肥胖者,用傅氏完带汤,或以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傅氏完带汤

制白术炙党参制苍术陈皮黑芥穗炒山药酒白芍车前子甘草柴胡

加味六君子汤

炙党参茯苓陈皮制茆术贯众炭淡吴萸制白术生草半夏大木通黑姜炭泽泻

白带第二

瘦弱之妇,肾虚火旺,亦有患白带者,治之不可太燥。

焦冬术炒白芍绵茵陈阿胶珠贯众炭石苇炒淮药黑栀子白茯苓木耳炭车前子

白带第三

(〔批〕前条乃不足之证,而未不可遽补。此条则有余之候,而又不可竟泻之也。临证者总宜细心体会。)

更有壮年之妇,饮食照常,两便如故,而患白带者,是则由于水不能尽化为经,乃溢而为湿也。治之之道,勿泄有余之肾水,但补不足之命火,交其心肾,使化为有用之精血也,是为得之。

益智仁远志肉黑姜贯众炭丹皮补骨脂炒当归艾叶车前子泽泻(或与桂附八味丸亦可)

白带自脐中溢出第四

尝诊一少妇,脐中出水,白腻臭秽,余直断之曰∶是带证也。必素患白带证,问之信夫。脐之为窍不过少泄中焦之浊气,故其垢臭秽湿可知也。夜睡露脐,能受外寒而腹作痛泻,然未闻有浴于池而水入乎脐为病者,则是脐之为窍,无形之气可以出入,有形之物不能出入也。今白带乃自脐溢出何哉?盖尝深思之,其故有二,初生之时,断脐带未善,感寒热之邪,因而不固,一也。然其窍虽不固,亦非他窍可以大开之比,况湿浊之水,又非山溪江河急湍之比,尽可舒徐曲折,顺下而流,今乃急不及待,横溢而出者,是冲任胞宫之火炽气逆所逼迫而使之者也,二也。治之先降冲任逆气,壮水而制火,佐以利导之品,所谓先期所急而后期所缓也,名曰导横汤。(〔批〕倘无带证仅患脐中出水,治法亦同。愈后急宜服后方以补带脉之虚。)

嫩白薇大生地炒白芍白茯苓贯众炭生草鲜石斛大丹参粉丹皮盐泽泻木耳炭木通

外敷去湿填窍之药,名曰封脐散。

醋牡蛎(研)白及末侧柏叶(烧灰)

共为末和匀敷之。

待其带愈,经水亦调,无他病,乃服后方以补脐,名曰固脐饮。(〔批〕亦可作丸,但龙骨、牡蛎、龟版须煎浓汁代水为丸,而龙骨当加余两倍。)

土炒白术炙当参白归身醋龟版生草醋牡蛎龙骨醋白芍阿胶珠木耳炭

此方虽名固脐,其实则大补带脉,以带脉周遭束腰而通于脐,脐窍不固,带脉必虚,病且百出,何以受胎,故宜多服,若常常饮茶汤然,以是而名之曰固脐饮也。

青带第一

肝家湿热成带下者,其色青绿。肝性喜润而恶湿,故有湿则性违,违则郁,郁则逆,逆则上,肝气欲上而湿欲下,两相牵掣而停贮于中焦脂膜之间。然无形之气,不胜有质之湿,是以郁之既久,卒走带脉而下胞宫。郁浅热少者色青;郁久热盛者色绿。治之统与傅氏加减逍遥散。

傅氏青带下加减逍遥散(〔批〕此方极妙。病不及血分,故减去当归。白术能助肝郁,故亦去之。)

白茯苓生草绵茵陈陈皮酒白芍柴胡黑山栀

青带第二

肝素无病不郁,疏泄如常,寒湿入之,乘其气化而为淡青色,得之未久者,治宜温化。

淡吴萸炒白芍炒麦芽贯众炭细青皮白茯苓韭子(研)泽泻

青带第三

妇人素患白带,有时偶带青绿色者,此乃属脾湿,脾之运化,赖胆汁之助,胆郁生热,其汁溢出,湿挟之而下,故为是证,乃偶然之事也。以六君子汤,加疏解胆郁之品治之,佐以止带之味,其上中焦有热者,酌清上中二焦,弗备赘也。

炙党参白茯苓陈皮青蒿子贯众炭木通制白术生甘草半夏炒竹茹木耳炭泽泻

黄带第一

黄带者,任脉之湿热也,督脉象干为天,而督率万物,故曰督,厥色白。任脉象坤为地,而任载万物,故曰任,厥色黄,此任脉之气化所以化湿为黄带也。任脉上走唇齿,下达胞宫,水液往来其间,而不能容留,今以胞宫有热阻其水液,化而为湿,积多下注,色如黄丹浓汁。傅青主曰∶法宜以山药、芡实补任脉即以利水,加白果为引,以黄柏清肾火,则庶几矣,方曰易黄汤。

傅氏易黄汤

炒山药黄柏(盐水炒)车前子(酒炒)炒芡实白果(打碎)

黄带第二

带证亦有正黄色者,其色着物,涤之不去,此脾湿为黄胆也。其小溲亦必正黄,着物亦必如染,此但当作黄治,稍顾任带脉。

制莪术白茯苓法半夏制浓朴生栀子山药(炒)制白术赤茯苓绵茵陈福泽泻姜黄连贯众(炒)龟版广陈皮甘草梢

黑带第一

黑带之为病,腹痛,小便时如刀刺,阴户肿,其面必发红,久则黄瘦,反能食,大渴引饮,此胃腑、三焦、命门、膀胱之火,合而熬煎,所以致此病也。然其来也,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及其成也,亦断无延长之道。苟其早为之所,又何至成此危候哉。

傅氏利火汤

大黄石膏制白术肥知母车前子(酒炒)黄连炒栀子白茯苓刘寄奴王不留行

黑带第二

前条危候,治逆则水血皆溷,无延长之道也。亦有下元虚寒者,湿在肾经,走于带脉,由阴道出,其色淡黑,寒水之本象也。其人必面白,不渴,或却食,两足常冷,腰以下如坐水中,尺脉紧,或沉迟,急温下元。

炮附子小茴香益智仁独活贯众炭蕲艾叶淡吴萸白茯苓桂枝姜炭

赤带第一

妇人忧思伤脾,脾滞生湿,积而为水,恼怒伤肝,肝郁生火,血不归经,于是乎水与血合,走带脉,入胞宫,淋沥下泄,非经行,非血崩,无大苦楚,是为赤带。傅青主曰∶此证火重湿轻,但宜补血以制火,不宜利湿,倘利其湿,则引火下行,转难遽效云。原方录下∶醋白芍酒炒当归黄柏阿胶珠酒炒香附粉丹皮酒炒生地牛膝小黑豆红枣

赤带第二

其人肥胖,下元有寒,赤带色淡,是水胜于火,湿多而血少也。治法正与前相反。

炙党参白茯苓生草法半夏炙当归车前子(炒)制白术制赤术陈皮黑芥穗生薏仁贯众炭酒白芍焦栀子

下元寒甚者,加吴萸、艾叶、炮姜。

竹泉生曰∶带下一证,傅青主言之最详,然亦只言五色各一条,但举其正而示入。余更历言其变,五种,凡十三条带下之义,亦少备矣。虽使天地之气,将来更有变迁,然其理弗外是也。

调血精义

竹泉生曰∶调经调血,用药不甚异,然要其指归,血与经水,固有大不同者矣。故吾于女科,又有调血之说。今夫经水,有血之色,兼精之质,两无所归,遂成废物,无益于身,故常令泄,不过藉之以会合君相,因得调和太冲脉而已。至于血则不然,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肉皮毛,四肢九窍百骸,莫不资之以为润,得之以为荣也。使其不养心,则怔忡矣。不养肝,则厥逆矣。不养皮毛,则甲错而焦落矣。不养筋络,则麻木而拘擎矣。此岂可与经水之废物无益身体者,同日而语哉!苟通其故,则知治经水有通而无补,治血苟非瘀结,亦不宜轻易而破耗也。是故经之欲补者,非亡血,即血枯也。血之宜破者,非经闭,即血瘀也。虽然,血之为益固不小,而其为害亦甚大,先贤有言曰∶无瘀不成劳,传尸劳瘵,其虫通灵,瘀为之也。故治血,虽不可轻于破,亦不得偏于补,是以谓之调血。且夫欲知调血之精义者,必先明血脉所行之道路,五脏皆有系,除系之外,脏腑皆有脂膜,互相连属,其形如纩缕,如丝网。《经》所谓∶心脉络小肠,上肺,出腋。心包脉下膈,历三焦,出腋。肝脉过阴器、小腹、络胆、挟胃上过目系,会督脉于颠顶。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肺脉循胃脘,出腋。肾脉贯脊,络膀胱,上循咽挟舌;肢者络于心。小肠脉络心,下膈绕胃。三焦脉布膻中,络心包,下膈。胆脉循胁里,络于肝。胃脉环唇、循喉、下膈、络脾,下挟脐。大肠脉穿膈,络肺。膀胱脉挟脊入腰,络肾。出于髀外,此即脂膜,与三焦油膜皆相连属,由三焦油膜而生无数脂膜,分走于筋骨肌肉关节,而偏乎周身,血管即在其中,自脏腑入三焦,而外达于遍体,枝干交错,络绎不绝,血走管中,随气而动,是为动脉也,故曰脉络,又曰隧道,而统谓之血脉,亦谓之血络。明乎此,是故知调血之道,总以充足无亏而周流不息为大宗旨者也。经水血脉,大有异矣。然治之颇同,何也?盖精也、血也、经水也,皆肾中天一之水所化者也。其所以化精化血化经水,皆赖君相二火之力,故水火虚,则精血经水三者皆虚,彼固同父异母,异流同源者也,故治之同者竟无异,治之异者竟不同。

调血上

竹泉生曰∶血脉不调,小则常抱血病诸证,大则竟成劳瘵,男子且然,妇女尤甚,为其以肝为先天,而阴道以血为本也。然则调血之义,可不慎重也哉。故余论次女科书,经带之后,列调血一门。

血瘀第一

妇人经水不行,少腹有块,或大或小,或痛或否,亦多有经水时行无阻碍者,此乃血积胞宫也。非经水能为块也。

经水中有块者,亦属瘀血,然亦有挟痰饮败精而成块者,虚寒人少腹有瘀块,治宜温痛,有郁热者,加龟版、丹皮、白芍之属。

党参当归黑姜炙鳖甲淡吴萸莪术芎艾叶荸荠粉桃仁泥

血瘀第二

少腹无块,小溲时刺痛不可忍,水自利者,为血结精窍,或在血管,男子亦有患之,治之勿利水。

当归尾桃仁黑芥穗淡苁蓉生草梢藕节盐黄柏

血瘀第三

风血相搏,瘀阻关节,掣痛若废,是为历节,祛风行瘀为主。

鹿衔草威灵仙茜草虎骨宣木瓜荆芥穗酒当归芜荑川芎酒白芍

血瘀第四

阳气虚泄,寒着肌表,血脉瘀滞,遍体麻木不仁,是为血痹。富贵尊荣而逸豫者,多有患之。其人骨弱体丰,脉微涩,尺中或关上小紧,失治则脉隧不畅,浸为劳瘵。故仲景《金匮》合虚劳论之,而主以黄桂枝五物汤,诚不易之圣方也。(〔批〕因是圣方并未加减,故着分量,然皆三分之一。按∶桂、、芍原均作三两,今合七钱五分;生姜原作六两,今合一两五钱;大枣原作十二枚。)

《金匮》黄桂枝五物汤

黄(二钱五)白芍(二钱五)桂枝(二钱五)生姜(五钱)大枣(四个)

竹泉生曰∶圣人之制方,尽美矣,又尽善也。黄助气,大枣滋脾阴而助血,桂芍虽云分调营卫,然皆长于行血,生姜重用者,所以温经而散寒,辛通而速行,全资其力也。

血瘀脉证第五

仲景曰∶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此乃因寒而瘀,瘀未甚也。仲景未立方治,但宜通,不拘一方,故略之,拟备大法。

当归桂枝干姜艾叶川芎白芍阿胶芥穗

血瘀脉证第六

仲景曰∶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吾为之解曰∶不发热,知非外感,血瘀不养心,故烦。滞冲任胃脉之气,故满。以其干燥而渴,故知所瘀之地在冲任,胃气因之而生火上炎也。脉无洪数之象,故知是瘀久气郁,热伏阴分也。下之不出方,因事制宜也。窃谓烦甚而胸中痞痛者,与泻心汤加归、芎、生姜、白芍治之。

泻心汤加味

大黄(酒炒)淡黄芩酒白芍生姜黄连(姜汁炒)炒当归细抚芎腹满甚,痛而拒按者,与桃仁承气汤。

仲景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芒硝桂枝其烦满渴饮杀是者,拟备大法。

嫩白薇川芎黄柏炭宝珠花(研冲)大丹参牛膝川贝淡姜汁(冲)

血瘀经闭第七

(〔批〕大抵血瘀属实,为有余之证,脉必沉紧滑数。血枯属虚为不足之证,脉必散大浮芤,识此辨之可无误矣。)

妇人、室女,因血气瘀滞而经闭者,其脉反见滑数,数则为有热,滑则为有余,虽未见吐衄诸证,然属之经脉逆转,治宜降逆通瘀。陈氏曰∶经脉逆转者,宜《金匮》麦门冬汤,加牛膝、茜草之类。

《金匮》麦门冬汤

麦门冬人参粳米炙甘草半夏大枣

通瘀行经之品,随时因其虚实而加之。瘀多者,减去参,逆甚而气满者,并去甘草;渴甚舌光剥者,重加白蜜以滋肾阴。

血瘀历久成血枯第八

妇人有因瘀血结滞脉隧,历久成血枯证而为劳瘵者。其始或经行不利,甚至刺痛,因而经水断者有之,或经水先断,小水自利,但溲时,或溲后血管作痛,如淋痛者有之,其脉不见虚大濡涩,而反得滑数之象。如是者居多,医者误治,但与利水泄火之剂,延久则一水二火皆绝,是速其死也。此证,先天秉气浓,未尝治逆者,与仲景大黄虫丸。

仲景大黄虫丸

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虫(二钱)水蛭(三根)虻虫(一钱)蛴螬(二钱)干漆(一钱)杏仁(三钱)地黄(二钱)白芍(二钱)

蜜丸酒服。竹泉生曰∶服之宜在空心食前。唐容川方论曰∶此丸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止是助其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

其先天不足,或已治逆者,服大黄虫丸后,隔一时许,接服新制龟鹿补血胶。

鹿茸当归炙当参远志肉川芎桂圆肉龟胶阿胶制白术炒枣仁炙草大枣肉木香茯苓血余膏大麦冬白蜜生姜

另用交趾肉桂,去粗皮研末搅入,开水化服。

其水不涸,而阳虚甚,但倦卧不喜言语者,急扶二火,补脾气,俟其神少振,仍按上法治。

制附子野山参北五味远志筒川石斛交趾桂制于术麦冬肉龙眼肉

血瘀随枯第九

血瘀成瘕,旋即经闭,因而枯涸,此乃血将枯而先瘀,非以瘀而枯也。但问经水未断之前,所下无若秫米、绿豆大瘀块者,即以纯虚论,何也。瘀块皆小于绿豆,下之时极痛,此乃脉隧之瘀,结于血管,以妨新血之生,最为大害,虽其人极虚,亦宜亟破之。今无是证,虽曾有瘀块,现有瘕,皆置勿论,但补其枯,血液既生,瘀者自化,即不然,缓以治之,弗为害也。若先攻之,于人无益,虚者反加损矣。故治之但以归脾汤,如鹿茸、阿胶、麦冬,如“调经门”中经水两月一至第六条法。倘肝郁而逆者,参服逍遥散,去白术、柴胡,加贝母、竹茹、石决明之属。

血枯属之经闭第一

(〔批〕上条名为血瘀,实是血枯。此条名为血枯,实系经闭。总见参伍错综,精辨施治不可疏忽。下条亦同。盖经闭一候实不易辨,往往误治致死,故一再言之,而列于血枯一门之首。)

妇人方壮强,经水断,无寒热,历年不愈,人疑为血枯,非也。肾水不足,而心脾之气不舒也。滋水源,辞气郁,佐以调血,备大法。

大熟地白归身盐杜仲贝母山药牛膝女贞子山萸肉细抚芎白芍木香芥穗

其人尺脉旺,精气足者,但交其心肾,相火太旺者,加黄柏炭。

远志筒茯神首乌藤酒白芍炒枣仁贝母细抚芎

血枯属之经闭第二

喻嘉言曰∶室女某,经闭年余,发热,食少,肌削,多汗,汗出如蒸笼气水,医谓属血枯,与补剂,血益涸,此经血内闭,化汗外泄也。设无汗而血不流,则筋骨皮毛皆干萎而死矣。宜极苦之药,敛血入内,下通冲脉,则热退经行,而汗自止也。与龙荟丸,日三服。

龙荟丸(一名当归芦荟丸)

当归(一两)胆草(一两)栀子(一两)芦荟(五钱)青黛(五钱)麝香(五分)黄柏(一钱)黄芩(一两)黄连(一两)大黄(五钱)木香(二钱五分)

酒丸,童便下,月余经血略至,汗热稍轻,减之日一服。又一月,经血大至,诸病皆瘳。(按∶每服不言多寡,酌用可也。)

血枯第三

妇女经水断,与通经药不效,反泄泻便血,投四神、六君、八味之属,泻益甚,食少,骨瘦如柴,此血枯而不归经也。然其血未涸,阳气不脱,易治。加减黄土汤君鹿茸以治之。

鹿茸(生用)熟地阿胶赤石脂白归身(炒)白术(土炒)甘草黄芩麦冬肉黑芥穗

(〔批〕血枯血崩之证,气不脱者易治,脱气者危,故此下再三致意焉。)

其血未涸,气先脱,呛咳喘促者危。先服独参汤或黄汤,少定,与加减六君子汤,君鹿茸治之。

生鹿茸制白术茯苓北五味麦冬肉阿胶野山参炙甘草陈皮山萸肉赤石脂芥穗(炒)

前方偏于补血药,此方则补敛精气者居多,用意各殊也。人参如无真者,以绵黄代之。

血枯第四

陈修园曰∶《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奔者,死不治。马元台注云∶二阳足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乃不能纳受者,何也?此由心脾所发耳,正以有不得隐曲,郁之于心,故不能生血养脾,脾亦以伤于思虑,而失其运化之司,胃亦由是不纳水谷,而血脉遂枯,经水逐绝矣。(〔批〕此处略参己意。)余拟用归脾汤,重加生鹿茸、连心麦冬,服二十余剂可愈。郁甚者,加芍药、柴胡。(〔批〕陈氏以一病一法分为二方,余合之。归脾汤已见前,故不列。)

血枯传为风消第五

风消,火盛烁肌,其消瘦有如风行之速也,宜急救胃阴,归脾汤加生地黄、地骨皮、鲜石斛、白芍、蔗浆、麦冬、白蜜之属。

血枯传为息奔第六

息奔,喘息上奔,气将脱也。(〔批〕其气将脱,必先八九至之脉,余曾亲见之)。陈氏谓为胃气上逆,与麦冬汤,大谬。《经》曰∶不治。无己为拟救元汤

野山参山萸肉制首乌黑降香(磨冲)胡桃肉(连皮用)龙骨北五味紫苏子灵磁石(先煎去黑水)

服之气稍平者,不死。息既平,改服鹿茸麦冬归脾汤。加龙骨、五味。(〔批〕此方敛补元气纳归于肾,服之息平,气尚能归元也。然此证能生者百中一耳,不过数日而已,先天不足者,一二日即死。

血枯第七

室女血海干枯,甚于妇人,多死者。冬日,与假借当归生姜羊肉汤,余以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或与归脾汤,加鹿茸、麦冬。

假借当归生姜羊肉汤(〔批〕此方用药轻重意与原方不同,故着明之。)

当归身(五两炒)干姜(三两)炙甘草(四钱)羊肉(一斤)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产后瘀痛,是但行气血寒滞,而稍兼补意也,意不相同,故曰假借。原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今倒之,且增炙甘草者,意重在补血也。生姜易用干姜,取其守而不走之义,此为无力者设也。倘然冬日,则未宜。

当归补血汤

黄(一两)当归(五钱)

陈氏曰∶加麦冬、白芍各五钱,炙甘草二钱。虚极者,加附子一钱,以助之。按血枯之证,补血不易,况室女乎!

自非血肉之品不可,仍宜加鹿茸三钱,或鹿角胶、龟胶各三钱。

血枯第八

陈修园曰∶女室经闭,肝脉弦上寸口鱼际,非药所能治,急与婿配则愈。或与加味逍遥散。若体常怯寒,食少腹胀,佐以六君子汤,加干姜之类。归脾汤、八珍汤,可以出入互用。

气化次序说

竹泉生曰∶人身气化,有先后,有轻重,不明其道,无以为治,此吾所以又有气化次序之说也。夫肾水之于人,初无大益,真阴熏蒸之,肺出其治节,膀胱通其气化,遂成元气,故气之为物也,根于肾命胞宫,通乎心肺脾胃三焦之间耳。行于唇齿则为津,达乎皮毛则为汗,而百骸由是皆有生生之气,故为温和者也。元气既足,乃鼓激有余之水,使与相火交而成精,精充满,则循督脉上行而为脑,填乎骨中则为髓,于是乎骨强而能立矣。又鼓激有余之水,使与君火交而成血,血充满,则循冲任旁达遍敷,灌溉脉隧、肌肉、筋络,于是乎筋荣而能运动矣。精属阳而本乎天之气,体动而用静,故脑髓安居而不迁。血属阴而本乎地之气,体静而用动,故脉隧营运而不息,而统乎精血阴阳者,则气也。故精曰精气,血曰血气。知此,则其先后轻重之治可得矣,是故经水枯者,补其血,血亏者补其精,精脱者,补其气,经曰∶虚则补其母是也。是书言血而不言精,何也?盖补气解郁,填精益水,散见于各证,而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其病多见于血,其精病惟浊证一种而已,古人以浊为带,非也。带下不自觉,非能致死,浊下则自觉之,不止者死,元气亡也。故附志于末,以拟于失血。

调血下

竹泉生曰∶以上所论,血瘀血枯,或虚或实,宜补宜攻,皆两相对照。此卷所列虽四种,然皆失血之候,治之宜补涩而稍带通行。惟闪跌一证,则似崩而非崩,故宜清瘀、实此卷中之宾也。五带虽另为一卷,其义实附与调经,调血一门,与调经之道相表里发明,故其义直接调经。而下卷所论血证,又此卷之附也。至于此卷之末,附浊证一条,则前说言之矣。

血崩始见经多第一

(〔批〕血崩第一条即从经水而来,见得经血两者虽不相同,实有唇齿相根据之义。)

经水过多,或至再行,此血不归经,随天癸而外溢也。其人必郁冒咽燥,腰痛疲倦,便难,脉见散大浮数,按前,“调经门”经水再至两法治之。

血崩属之气虚第二

血崩证有纯因气虚者,其血正红,或块结续下,其脉芤,息促,其体不瘠,面色白(〔批〕失血家津液暴涸面色多苍,今乃面白,故知其亡阳气虚也。)平时便秘,时复溏,甚或完谷不化,四末常冷,治之专责脾阳,补命火,引血归经。

人参制白术炒当归川芎芥穗炭贯众炭炙益智仁龙骨附片山萸肉姜炭

血崩属之阴虚第三

血崩证,两目黑暗,昏冒仆地,不省人事者。用独参汤冲贯众炭末灌之,苏少定,气不逆,舌不深紫,此阴虚也。

虽有浮火,勿泄之。

大熟地制白术人参当归麦冬肉姜炭大生地生黄甘草元参贯众炭萸肉

血崩属之实热第四

妇人每行人道,必下血甚多,此血海太热也。盖冲脉丽于阳明,下通血海,血海太热,其血本当循冲脉而上,为吐衄呕血,今以下关不固,火势乘血之顺下。(〔批〕血乃水质,其性顺下。)破虚攻瑕而外泄,所以崩也。且壮火食气,元气衰耗而不能摄血,即使慎于房帏而血不归经,久必为吐衄血厥之病,拟备大法∶(〔批〕此证不至于气脱,故不用、术。五味、甘草,非以补气,酸甘化阴之意也。)

嫩白薇大生地地骨皮元参生党参金樱子黄柏炭麦冬肉醋白芍丹参北条参龙骨木耳炭芥穗炭北五味甘草

服前药数剂,尺脉静,宜与补气血之品,佐以和血。盖失血家气必虚,冲任脉伤,又服凉剂,恐凝结也,然必戒客止百日。(〔批〕前方救急,此方善后。不补气,无以生血,不补血无以养火,势必发作也,更兼和血,其义大备矣。)

生潞党生草全当归炒准药甘杞子阿胶珠焦冬术茯苓大熟地盐杜仲炙龟版炒白芍延胡索蒲黄(冲)麦冬肉芥穗炭

渴甚者,去术加花粉、石斛。五心热者,去熟地,加竹心,三十剂。

血崩由于经冲血管第五

(〔批〕傅青主原文稍加修节。逾曰∶此与上条证相似,然血海热甚者,胃液必耗而渴,尺脉必洪数,此证无是。但血管有夙精,当隐隐作痛也。倘血管不痛,则非问其失无从臆断,甚至闭塞者,服行经药,血管当大痛,下秫米、绿豆大瘀块,如上卷“血瘀”第九条所论也。亦当于此加重黄柏服之。)

妇人每交合,则血流不止,虽未若血崩之甚,而历久不愈,气血耗伤,恐致血枯之忧。此证由于犯经交合,精冲血管,经水欲出,精逆射之,则相裹而滞于血管。交接之际,淫气感召,旧精欲出而未能,而经血反触动而出矣。方用引精止血汤。竹泉生曰∶此傅氏原论,余稍加节而饰之,其义精绝。盖精血相裹,着于血管,即当闭塞不通,而成血瘀为枯之证,今独幸其精少也。

傅氏引精止血汤

潞党参(五钱)白茯苓(三钱去皮)芥穗(三钱)萸肉(五钱)制白术(一两)大熟地(一两)黑姜(一钱)黄柏(五分)酒炒车前子(三钱)

方论,四剂愈,十剂则血管之伤痊。方用参术补气,地萸补精,精气足则血管流通,又用茯苓、车前以利窍;用黄柏直入血管以去夙精;用芥穗以去败血;黑姜以止血管之口,调停曲折,毕尽其其妙,故能治陈也。虽必慎欲三月,始后无虞。此方丝丝入扣,确不可易。

血崩属之房劳第六

(〔批〕此证难于置问,即于素无崩证,知为房劳。先崩而后产,知非胎滑也。此余心得。)

妇人素无崩中证,孕三月,忽先血崩,其胎随堕,此由气弱房劳,精泄过多所致也。法当大补精气,佐以补血,录傅氏方如下∶

炙潞党大熟地杜仲炭当归制白术白茯苓山萸肉甘草

此温补之方也。倘胎下后,尚有瘀块∶无热者,加川芎、桃仁泥;有热者,加龟版、丹皮;无瘀五心热,骨蒸者,以生地代熟地,以金樱子代山萸,加地骨皮;肝阳上逆,两胁刺痛者,加白芍、决明、延胡索。

血崩由于房劳或气冲血室所致第七

妇人逾七七经绝之年,贪欢浪战,血室大开,以致崩决;或孀妇肾不纳气,气冲血室,皆致崩证,其治法亦同。(〔批〕五六十岁,经忽复行,亦崩之渐,此方主之,或加黑芥穗引血归经皆宜之。)

酒当归山萸肉炙党参杭芍炭五味子三七末(冲)生黄大熟地炒准药贯众炭冬桑叶生草

血崩由于肝郁第八

血崩证,善恼怒烦恨,咽燥胁痛,干呕吞酸,或口苦,筋络掣痛,此肝气郁结而急,血不归经也。法宜平肝解郁为主。

醋炒白芍土炒白术白归身贝母地骨皮酒炒生地四制香附三七末甘草黑栀子芥穗(炒黑)石决明(捣)贯众炭

产后血崩第九

产后血大下,色鲜红,腹虽痛,然喜按,当以崩治,先与加参生化汤,去桃仁。

人参当归川芎炙草炮姜继与大补气血兼佐和血之剂,即以上第四条第二方酌用之。(〔批〕党参用炙者,去龟版、蒲黄、白芍,加黄治之。)

产后血崩第十

临产前交合房劳,产后半月不慎房帏,或中气素虚,不能摄血,皆致崩证,且汗多息短形脱脉绝,此危候也。死者十常八九,急与独参汤,气复者可治。

辽人参当归熟地炒准药蒸萸肉制白术黄附子生枣仁炙甘草

血崩由于闪跌第十一

妇人跌坠闪挫,恶血下注,状如血崩。然腹痛拒按,久则面黄形槁,治当消瘀,傅氏用逐瘀止血汤。

傅氏逐瘀止血汤

酒炒生地大黄归尾醋炙龟版炒桃仁泥赤芍丹皮炒枳壳凡跌打损伤致唾血呕血者,皆宜照此法治之。呕血者,血聚于胃,宜加川朴。此证始有块痛,其后块消痛去者,下血赤而不紫,是因闪跌而血不归经也,当作崩治。或本欲崩下,因少有闪跌,震动暴注,亦作崩论。其别在血颜料痛也。

妊娠崩漏第十二

妊娠无腹痛胎动证,时时下血,是为胎漏,以血热而气不摄也。苟非气虚不摄,必郁久而大崩矣。录傅氏原方如下

潞党参酒炒生地炭杭芍炭甘草川断肉酒炒黄芩炭益母草

溲血

妇人溺血,时血清澈(〔批〕时或清澈无血,故知非但属肝热也。其人善烦怒懊,燥渴,脉濡数,与龙胆泻肝汤。

不效。当以失血论,补而和之,引使归经。

胆草栀子生地芥穗(炒黑)木香木通泽泻当归白芍(醋炒)炙草

泻血

妇人经水素以时下,经前后数日,忽泻血甚多,色鲜红,此亦血不归经,乃崩类也。(〔批〕此属失血,与经水横行旁流大肠者不同。经水旁流习以为常,人不大惫也。)泻后人必惫甚,或至气短,拟备大法。

炙当归川芎甘草赤石脂粟壳生潞党白芍芥穗地榆炭红曲

气促者,另服辽人参;肝逆,加牡蛎;腹痛,加延胡索。

呕血

妇人经水以时下,(〔批〕月事时下,知非倒经,降逆清热,虽相同,而一则宜兼行瘀,一则补虚,为迥不同耳。)忽呕血,或至冲涌而出,目黑神惫,此肝急冲气逆,血不归经,当以失血论,拟备大法。

嫩白薇甘草川石斛麦冬肉阿胶炒当归头大生地白芍北沙参鹿角胶淮药芥穗炭

服三四剂后,去白薇、归头,加党参,白术,茯神,接服十剂。

附∶白浊证

妇人经带,皆由冲任带三脉血管而下,方下之时,苟无瘀阻,初不自觉。至于浊证则与男子遗精无异,由精窍出,多自觉之。但欲以情白医者而不可为言,故莫能辨之也。余幼时,闻戚党有患是者,经水不闭,医以带下治之,弗效,两三月遂死。盖带无死患,矧月事通乎。然病者不可自言,何以辨之?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但问将出时自觉之,无他病而常常郁冒,脉浮芤,则可以确知为浊而非带证矣。此虚寒精滑也,有浮火勿问。

党参熟地益智仁菟丝子黄萸肉骨碎补女贞子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cyzz/925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