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崇尚龙的民族。中药中与“龙”字有关的有龙骨、地龙、龙眼肉等等。甲骨文的发现即与中药龙骨有关。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简称。甲文多刻在龟的腹甲上,少数刻在龟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头骨上——二者合称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历史,这种文字埋藏在地下多年,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那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人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同时也爱好考古。当时他担任国子监祭酒(古之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祭酒的职位与校长相当)。年的一天,王懿荣患疟疾,就叫他的学生赵军去抓药。赵军来到离国子监最近的大药铺,里面要等二个小时才能配抓,就转身出了药铺,步行三里多路,来到路西一家小药铺,抓齐了药,很快返回国子监。王懿荣是个细心的人,煎药前他打开中药包对着处方一味味查看,蓦然发现其中一块已经打碎的“龙骨”片有些花纹,他认为这是古代人有意刻画上去的,应当是一种文字符号即古篆文,就问赵军:“你在什么地方抓的药?”赵军忙回答:“我在离国子监三里外的小药铺抓的,处方与中药不对?”王懿荣见赵军领会错了,又说:“药没有抓错,你过来看看,这中药龙骨上有古文字。”赵军过去一看,龙骨上果然有古文字,高兴地说:“先生,这可是个重大发现!”“是,是!”二人都欢快地笑了。王懿荣接着又说:“咱们快去那个中药铺看看还有没有带字的龙骨。”他们步行来到那家中药铺,抓药的伙计见顾客来了忙迎上去。赵军说:“我们要再买些龙骨。”抓药伙计问:“要多少?我们这里多着呢!”抓药伙计在盛龙骨的药斗抓了一大把,王懿荣看了看,里边竟有30多块带字的,心中十分高兴,说:“你们药铺里的龙骨,我们全买了。”伙计不敢怠慢,忙进药库把所有的龙骨装了一口袋,卖给了他们。后来,王懿荣又到处打听这种龙骨的来历,最终他得知是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地的小屯村农民那里买来的,而此处原来是商代国都所在地。龙骨由此而成为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契机,甲骨文从此才开始被世人所重视。到目前为止,在近20万片甲骨中,可认识的字。
龙骨出自1.《本经》。2.《吴普本草》:龙骨,色青白者善。3.《雷公炮炙论》: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4.《别录》: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5.陶弘景:龙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胫,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LónɡGǔ
药材基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
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甘涩;平;无毒心;肝;肾;大肠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有湿热、实邪者忌服。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阴,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5.《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坛,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6.《本草经百种录》: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7.《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8.《本草经读》: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9.《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坚结也。徐(大椿)氏议论极精微,所谓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10.《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11.《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12.《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13.《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14.《珍珠囊》:固大肠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