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最全中医执业技能第三站ldquo临

距离19执医技能考试5天

笔试85天

1、回答孔最的主治病证

(1)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

(2)肘臂挛痛。

2、回答列缺的主治病证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回答少商的主治病证

(1)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

(2)癫狂,昏迷。

4、回答合谷的主治病证

(1)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病。

(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或多汗。

(3)闭经、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5、回答曲池的主治病证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

(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

(6)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

(7)隐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6、回答肩髃的主治病证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

(2)隐疹。

7、回答迎香的主治病证

(1)鼻塞、鼻衄、口歪等局部病症。

(2)胆道蛔虫。

8、回答条口的主治病证

(1)下肢痿痹、转筋。

(2)肩臂痛。

(3)脘腹疼痛。

9、回答下关的主治病证

(1)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2)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10、回答天枢的主治病证

(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11、回答足三里的主治病证

(1)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

(2)下肢痿痹。

(3)癫狂等神志病。

(4)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5)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2、回答丰隆的主治病证

(1)头痛、眩晕。

(2)癫狂。

(3)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

(4)下肢痿痹。

(5)腹胀、便秘。

13、回答三阴交的主治病证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疾病。

(3)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4)心悸、失眠,高血压。

(5)下肢痿痹。

(6)阴虚诸证。

14、回答公孙的主治病证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15、回答血海的主治病证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

(2)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16、回答神门的主治病证

(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等心与神志病证。

(2)高血压。

(3)胸胁痛。

17、回答听宫的主治病证

(1)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2)齿痛。

18、回答肺俞的主治病证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症。

19、回答膈俞的主治病证

(1)呕吐、呃逆、气喘、吐血之证。

(2)贫血。

(3)瘾疹,皮肤瘙痒。

(4)潮热,盗汗。

20、回答期门的主治病证

(1)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

(2)奔豚气。

(3)乳痈。

21、癃闭的肝郁气滞证的主症、治法、主方是什么?

答:主症: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主方:沉香散加减

22、表证有何特点?有何临床表现?

答:表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发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其临床表现有: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涕、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摄制淡红、苔薄、脉浮。

23、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答: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症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症见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4、请说出水肿的病位、病机?

答: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

25、阳水和阴水的鉴别?

答:病因: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病理性质:阳水发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属表、属实。

病程:阴水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临床特点:阳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阴水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26、水肿中脾阳虚衰证的主症、治法、主方是什么?

答:主症: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主方:实脾饮加减。

27、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答:均可见心悸、怔忪、胸闷、气短、自汗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症见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气虚证则疲乏等症更明显,兼见面色淡白、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脉虚。

28、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黄腻苔主何证?

舌质舌形舌苔、湿热内蕴、食积化腐、痰饮化热

29、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寒热、润燥滑涩、肿胀、疼痛、疮疡

30、如何按虚里?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暴露胸部;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感觉动气的强弱;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

31、如何望舌下脉络?

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32、如何进行望舌质?

自然光下,自然缓慢伸舌,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形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33、试述胸痹心血瘀阻的主症、治法与方剂。

疼痛剧烈如刺,痛有定处,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34、消渴上消的主症,治法、方剂。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

35、试述肾虚腰痛的主症、治法、方剂。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偏阳虚者,喜温喜按,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心烦少寐。日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剂: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

36、简述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37、简述气滞痰郁郁证型的主症、治法与代表方剂是什么?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自如,并随情志变化或轻或重,胸胁胀闷。苔白腻,脉弦滑。化痰利气解郁。方药】主方半夏厚朴汤

38、简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多属邪实正虚

39、胃痛肝气犯胃的临床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喜长叹息,得矢气、嗳气则舒,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

40、简述风湿热痹的主症、治法、方剂。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烦闷不安等症状。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汤加桂枝汤。

41、试述胃痛饮食停滞的主症、治法和方剂。

胃脘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矢气及便后稍舒,吐后痛减。兼症: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脉滑舌苔厚腻。治法:消导和中。方剂:保和丸。

42、治疗头痛如何选择引经药?

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疼痛部位:头后部)

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前额部及眉间)

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耳部)

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顶部)

43、舌质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齿痕舌主何证?

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形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脾虚、水湿内盛。

44、根据脉诊部位可将脉诊分为哪几种诊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遍诊法: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三部诊法: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寸口诊法: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45、试述湿热痢的主症、治法与方剂?

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46、试述脾阳虚衰阴水水肿的主症、治法和方剂。

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47、试述心肾不交不寐的主症、治法与方剂?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48、简述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

中经络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胡、迷蒙,伴见肢体不用。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身体重倦)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49、简述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病位不同:咳血在肺与气道,吐血在胃与食道。

血色不同:咳血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

伴随症状不同: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血随咳嗽而出;吐血伴有胃脘不适、恶心等症,血随呕吐而出。

出血后症状不同:咳血常持续多日的痰中带血,但大便不黑;吐血无痰中带血,但大便黑色。旧疾不同:咳血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呕血常有胃痛、胁痛、黄疸、臌胀等既往史。

50、简述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方剂。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51、简述阳黄与阴黄的辩证要点。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身目俱黄,黄色鲜明。热重于湿,伴见腹部胀闷、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湿重于热,伴见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胆腑郁热,伴见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滑数。疫毒炽盛,发病急骤,其色如金,皮肤瘙痒,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寒实阻遏证见脘腹痞满,神疲畏寒,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脾虚湿滞伴见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52、简述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见于热证、里虚证。

?

·END·

客服与社群

推荐阅读

编辑

糖葫芦

排版

糖葫芦

来源

正保医学教育网医师资格考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xy

qingjuzhongyi.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cyzz/609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