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伍车前健脾利湿水泻止
“湿盛则濡泻”,大凡水湿多由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湿杂下而致,治疗当健脾利湿为法。然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有利小便实大便之说,白术甘温补中,苦燥除湿,为治脾湿盛之要药;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通利水道。白术与车前子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各有专能,以能分助,用沼水湿,奏效如神,故有“分水神丹”之美誉。
枣仁合生熟安神定志治怔忡
外无受惊恐而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夜卧不宁,是谓怔忡。此大都责之心肝血虚心神失养,酸枣仁甘酸性平,甘补酸收,既能益心之营血以安心神,又能收敛肝之阴血以通心气,所谓心病治肝乃虚则补其母之治。酸枣仁为养心实肝、安神定志之佳品,陈士铎盛赞本品为“安心上不寐之圣药”。
银花并当归解毒活血疗疮痈
金银花味甘性寒,为治毒疮痈之要药,且本药“败毒而不伤气,去火而以能补阴。”火热毒邪内盛外炎,败血腐肉而为疮痈,所谓“血不活所以生痈。”当归辛散甘补,苦泄温通,既能补血,也能活血,血活而痈自愈。银花与当归合用,互为佐助,功能解毒活血,为治疗各种火毒疮痈必用之对药。
黄连配菖蒲清心泻火治口疮
舌为心之苗,心经郁火上炎则致口舌生疮,黄连味极苦,性大寒,有泻火解毒之功,为治火之主药,尤长于清泻心火。石菖蒲辛温芳香,其性走窜,主入心经而为向导之师,与黄连同用,苦直折上炎之心火,辛温发散内蕴之郁热,使心火郁热清泻无遗,何患口疮不愈。
牵牛偕甘遂逐水消肿臌胀
膨胀为中医临床四大难治疾病之一。病人症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下肢浮肿,气短不得卧者。法当泻水邪、消肿用以缓标急。牵牛与甘遂均为苦寒降泄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人多疑弃不用。陈士铎指出:“此二味之中病源,妙在于猛也。牵牛性虽猛,得甘遂而迟缓矣,两相合而相成,实有妙用”,用治水肿臌胀,二药“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誉为“消肿神方。”然非壮邪实者,又“不可以此二味轻投以杀之也。”且告诫“服此二味之后,切不可食盐,食盐前病重犯,不可救矣。”
(此文摘录自《石室秘录》)
车前同肉桂温通利水治尿闭
小便闭塞多责之膀胱气化失司。肉桂辛甘大热,性善下行,功能补命门之火以助膀胱气化。车前子甘寒体滑,其性降泄,功专通利水道,然“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二药同用,寒热相济,补泄兼施,标本同治,用治膀胱气化之尿闭有“水煎服即通”之良效。
此外,人参与麦冬同用滋肾补肺治虚喘;白术与葱仁同用去腰脐之湿;栀子与白芍同用清心泻肝治心中卒痛;人参与萝卜子同用以治气虚胀满;生枣仁与山药同用补肾涩精治梦遗;贝母与半夏同用化痰软坚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之痰。
附详细一版:
1.酸枣仁《正医法》篇治“心经之病,怔忡不寐等症,……妙在生,熟枣仁同样,……盖枣仁乃安心上不寐之上药,生用使其日间不寐,熟用使其夜间不醒也。……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陈氏认为枣仁生用可以提神使日间不寐,熟用安神。盖枣仁炒用则温而有香味,能醒脾,补益之力更强,自然适于肝血不足之失眠,生用则味酸甘之力颇强,大能刺激神经,自然起提神之功。
《收治法》篇治疗久嗽用之,用白芍,五味子同用,实属妙法,对于咳嗽日久纯虚无邪时可以用之,况且咳嗽严重,往往会影响睡眠,睡眠不佳又会加重咳嗽,用此三药相伍又可以起到安眠,止咳嗽之功。
《敛治法》篇治汗多,用五味子,枣仁相伍,取起酸敛止汗作用。
最妙之处当为《静治法》篇,言其为静药,静可以制动,诸如“出血,失眠,烦躁,遗精”等这一类动的病症皆可以治疗。以前认为枣仁只为养血,安神而设,很多医生广泛用于各种病症还不甚理解,读至此才恍然大悟。
2.车前子《奇治法》篇治水泻单用车前子一两,利小便实大便,“通窍而安脏气,脏安则水湿之气自消”,《正医法》篇之分水神丹只用白术一两,车前子五钱,治疗水泻,临床疗效往往优于胃苓汤。《通治法》篇立治痢通用方,药由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三钱,槟榔三钱,甘草三钱,车前子三钱,治疗痢疾古人认为当禁用利小便之药,独车前子能够利水而不伤阴,而且稍具有补阴之力.正因为车前子利水不伤正气,故《顺医法》篇治疗气虚小便不利用五味异功散合用之,,升治法篇治阴虚泄泻用之。治疗老年性,虚人小便不利,利小便药物往往会伤正气,有时候越利小便,小便更加不利,此时当用补中益气法,稍佐用可补可泄之车前子,升清降浊,小便自然通利。
《内伤门》篇治疗消渴重用补肾之药同时也佐以车前子,消渴本为阴虚燥热,又有小便频数,再用车前子是否可取?其实这正是陈氏用药精妙之处,车前子具有补益肝肾之功,有能引燥热从小便而出也,用于消渴正好合拍。著名方剂五子衍宗丸亦是采用这种配伍,现代医生常常用五子衍宗丸治疗小便频多,很多情况都是去掉车前子,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去掉。
3.山栀子《石室秘录》应用,栀子非常广泛,取其清火定痛之用。《正医法》篇治肝郁化火之胁肋胀痛吐酸吞酸之气爽丹,用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一钱,苍术一钱,茯苓一钱,神曲五分,半夏一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此方实由越鞠丸加减而成,越鞠丸治疗六郁,此方专主于肝郁化火,临床治疗肝郁化火之胁痛吞酸优于越鞠丸。《急治法》篇又立火郁犯心之泻火定痛汤,药由栀子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良姜三分,花粉二钱,苍术一钱,贯众一钱。用于治疗心痛,考古人心胃同治,治疗心痛即是治胃痛,本方实为治疗郁火胃痛的良方,治疗急性胃痛,慢性胃痛郁而化火常常可以很快收到止痛的效果。笔者体会栀子实有很好的清火定痛的作用,观仲景用栀子豉汤治疗“胸中窒”,“心中结痛”可知。民间单方治年久胃痛渐有热象者用炒山栀子15只川芎3克姜汁5滴,水煎,临床上用之能使胃痛迅速缓解。现代人也用栀子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心脾痛”,“胃脘痛”的范畴,其显著特征就是剧痛。可见栀子止痛作用很强。治疗郁火胃痛常常用蒲公英,其实也完全可以用山栀子。
4.桑叶桑叶世人皆取平肝,润肺,宣肺之功。《石室秘录》用其补血,止汗。《虚治法》篇治血虚不用四物汤,而用麦冬三钱,熟地一两,桑叶一片,枸杞子三钱,茜草一钱,当归五钱。“妙在用桑叶以补阴生血。”此方补血容补精,补阴,补津于一体,比单纯补血生血要高一筹。《敛治法》篇治疗大汗亡阳用参芪补气同时伍以桑叶,可见桑叶止汗补虚之力颇强。同篇又云“头顶有汗乃是肾火有余肾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药,必致目晕而耳痛。”此句言桑叶止汗不同于一般的收敛止汗药,临床也常见阴虚阳亢的病人汗出用了止汗之药往往烦闷的厉害。桑叶具有疏散上部风热之功,止汗不留邪,实属妙品。《重治法》篇消汗至神丹,药用黄芪三两,当归二两,桑叶十四片,五味子三钱,麦冬二两。此方治疗阴虚汗证在燥热不是很盛的情况下实优于当归六黄汤,此方不用芩连柏大苦寒之品,对于燥热不是特别明显的汗证用大苦寒之品实在不宜。即使燥热明显,芩连柏也不可久用,久用就有伤阴之敝,伤阴又会加重燥热。桑叶止汗《神农本草经》就已经言及“除寒热,止汗。”近代亦有很多医生畅言桑叶止汗,魏龙骧可谓善用者,认为单用桑叶止汗也有良效。
5.白术《顺医法》篇云“白术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有此大功,则大小便得脾肾之气而能开能合。”此段相当精辟,已经暗含白术可以健胃,运脾,去肾府之湿,通利大小便。健运脾胃,利小便世人皆知。《石室秘录》治疗腰痛之法很多,但都离不开白术一药,认为“白术通腰脐之气”,白术治疗腰痛实源于仲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白术通大便其实也源于仲景,治疗风湿相搏,桂枝附子汤,“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可知。近代医家也认为白术量在25克以上有很好的通大便的作用。同样魏龙骧治疗便秘一概以白术为主。
《泄治法》篇治疗表证立一汗法方,荆芥一钱,桔梗一钱,防风一钱,甘草一钱,苏叶一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陈皮五分。“妙在用白术为君,而以表汗为佐使,盖人之脾气健,而皮毛腠理始得开合自如,今用白术以健土去湿而利腰脐,邪已难于久住…”《不谢方》之风寒温散方实与本方相似,妙在本方加用白术,对于虚人外感更为合拍。
6.白果《产前治》法篇治疗产前妇女白带用六味地黄汤加薏仁,白果。并主各种妇女带下。妙在用白果一味,傅青主立易黄汤一法,认为白果为引入任脉之药。白果还有固带脉之功。这一点很重要,临床上有些病人带下是由于带脉约束无力所致,腰膝酸软,下腹部隐痛,白带量多而清或者如米泔,往往用完带汤无效。此时需要在健脾去湿同时加固带脉补冲任的白果,山茱萸,鹿角霜才有效。
世人皆谓白果缩小便,《石室秘录》却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小便闭塞,用人参三钱,莲子三钱,白果二十个,茯苓三钱,甘草一钱,车前子三钱,肉桂三分,王不留行三钱,“尤妙用白果二十个,……白果通任督之脉,又走膀胱,引参,桂之气,直奔于膀胱之中……”实质白果与肉桂相伍是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小便多用之能止,小便少用之能通利,其实其理论来源也来自仲景,观仲景之五苓散,肾气丸皆用桂,用之小便多能止,小便少能利,实在妙不可言。
《奇治法》篇治疗唇上生疮,也加用白果。认为白果是起引药入唇的作用。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