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您的位置:词语怔忡 > 词语怔忡 > 朱砂 >

朱砂

所有漫画图片均为本人设计手绘

简介

名姓

历史上,朱砂在《神衣本草经》称“丹砂",后世多部古本草著作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均载此名。其意有二:一则“丹"为朱红色之名;二则古人采觅朱砂之法,须掘地數十尺,有井中采“丹"之意。

朱砂颜色朱红而呈细碎颗粒状,亦井中之形,名“朱沙"。

又称丹栗(《山海经》)。

丹砂者称为“丹",又冠以“赤"而称“赤丹"(《准南子》)。

可炼水银,故名汞砂(《石药尔雅》)。

昔以辰州所出者为佳,今湖南怀化,故又有辰砂《本草图经》之称。

其形如片状者,称之为镜面砂,又称为劈砂或片砂;形如块状者,称为豆瓣砂,又名豆砂,个砂;而碎末者,称为朱宝砂,又名洋尖砂、泽光砂。

现代,朱砂为药品正名。

毒性

《本草纲目》中写道:“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物性逐火而变。”

朱砂含HgS及少量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HgS溶解度很小,既不被体内吸收,也无药理活性。但是HgS在高温煅烧下会产生有毒的SO2和Hg。因此忌火煅。

而朱砂中的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为其发挥药理及毒理学作用的活性成分,在胃肠道环境中各种化学因素可促进HgS中的汞溶出或生成甲基汞等化合物而增加毒性。因此对朱砂的炮制应采用水飞法。

功效

心火亢盛,内扰神明

——宜与黄连、栀子、磁石、麦冬等合用,以增强清心安神之效。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

——如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当归、生地黄、炙甘草、黄连。

阴血虚者

——与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等配伍。

温热病,热入心包或痰热内闭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者

——常与牛黄、麝香等开窍、息风药同用,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小儿惊风

——与牛黄、全蝎、钩藤配伍,如牛黄散(《证治准绳》)。

癫痫卒昏抽搐

——与磁石同用,如磁朱丸(《千金方》)。

小儿癫痫

——与雄黄、珍珠等药研细末为丸服,如五色丸(《小儿药证直诀》)。

疮疡肿毒——与雄黄、山慈菇、大戟等同用,如太乙紫金锭(《外科正宗》)。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配冰片、硼砂外用,如冰硼散(《外科正宗》)。

炮制

法1.用吸铁石吸净铁屑,研成细粉,或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的粉末。

法2.《纲目》:

2.1.今法惟取好砂研末,以流水飞三次用,其末砂多杂石末、铁屑,不堪入药。

2.2.又法,以绢袋盛砂,用荞麦灰淋汁煮三伏时,取出,流水浸洗过,研粉飞晒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各家论述

节选部分

1.《本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

2.《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

3.《药性论》:镇心,主抽风。

4.《珍珠囊》:心热非此不能除。

5.李杲: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

6.《纲目》:治惊癎,解胎毒、痘毒,驱邪疟,能发汗。

7.《本草从新》:定颠狂,止牙疼。

8.《本草正》:朱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但其体重性急,善走善降,变化莫测,用治有余,乃其所长。若同参、芪、归、术兼朱砂以治小儿,亦可取效,此必其虚中挟实者乃宜之,否则不可概用。

医案采例

出处:《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主诉:胸背四肢发烧7—8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胸背四肢发烧7—8年,加重半月,影响入睡,伴心慌,活动不加重。面色发黑,口干夜甚,精神紧张则热甚,脉数次/分,辨证肝郁化火心肾不交,治以解郁清热,交补心肾。

中医诊断:郁证

方名:小柴胡汤和朱砂安神丸加减

参看

《中药学》——朱砂

朱砂《中国药典》

朱砂《中药大辞典》

谢谢大家

点个“在看”再走吧

爱你们呦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cyzz/5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