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生地黄,味甘,性寒。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经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文献源流《本草纲目》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药品化义》载:“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入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其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肝肾,故凡生熟地黄、天冬、麦冬、炙龟甲、当归身、山茱萸、枸杞、牛膝皆黏腻濡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仲景书中的地黄即为现代之生地黄,临床上舌偏红,口干,舌边有瘀点的多用生地黄;舌淡的多用熟地黄;阴阳两虚者则生、熟地黄各半。地黄、麦冬得酒良,防其滋腻之性。熟地黄炭可纳气归肾。本文节选自《医门传灯》。……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传灯》,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成果之一,通过学术继承人在3年伺诊期间(-)所记、所见、所感,着重介绍浙江省名中医连建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本书从抄方手记、师徒问答、学术传承等三个方面原汁原味地介绍了传承导师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第一部分抄方手记,真实记录连师临床医案余则,以及弟子的抄方心悟和连师评语;第二部分师徒问答共60余则,涉及连师的理论观点、治疗心得、用药用方等专题,多为连师诊余医话整理而成;第三部分学术传承,突出连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学术继承人的一些思考,所选病案40余例,收尾部分附有连师临证经验采菁4篇。
编者以期以连师临证“一斑”,开启学子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求索全貌之心。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教学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医门传灯》。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这本跟师“笔记”,建议大家都来看看●新书资讯
医门传灯连建伟学术经验传承录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