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一轮考点中医内科学04心系病症上

北京皮肤病网上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15704.html

一轮复习考点

第一节

心悸

针灸治疗→[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膻中]

01

概念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a.心悸病名首见→《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炙甘草汤”。

b.《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c.《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d.《医林改错》→“瘀血内阻”。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⑴.→

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或劳倦太过→心悸。

②其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心悸。

③感受外邪:

a.风、寒、湿合而为痹→痹症日久→心悸。

b.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心悸。

c.温病、疫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心失所养→伴见心悸。

d.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伴见心悸。

④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心悸。

⑵.→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⑶.→

a.虚→气血阴阳亏损。

b.实→痰火、水饮、心血瘀阻。

04

病证鉴别

[惊悸怔忡]

05

治疗原则

①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②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例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06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病性的虚实②辨本脏与他脏疾病。

2.证治分类

*[.]心脉瘀阻方药: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a.安神定志丸:心悸[心虚胆怯];不寐[心胆气虚+酸枣仁汤]。

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c.天王补心丹:心悸[阴虚火旺+朱砂安神丸];胸痹[心肾阴虚+炙甘草汤];瘿病[心肝阴虚/一贯煎];郁证[虚—心肾阴虚];虚劳[心阴虚]。

d.参附汤:喘证[正虚喘脱+黑锡丹+蛤蚧粉];心悸[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心肾阳虚+右归饮];厥证[气厥-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饮];中风[中脏腑—脱证+生脉散];关格[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苏合香丸+涤痰汤]。

e.苓桂术甘汤:心悸[水饮凌心];呕吐[痰饮内阻+小半夏汤];痰饮[痰饮-脾阳虚弱+小半夏汤加茯苓汤];痰饮[支饮-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肥胖[脾肾阳虚+真武汤]。

f.黄连温胆汤:心悸[痰火扰心];不寐[痰热扰心];内伤发热[痰湿郁热+中和汤]。

g.桃仁红花煎:心悸[瘀阻心脉];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07

临证备要

1.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草药。

2.功能性心律失常,多为肝气郁结所致,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当在辨证基础上加疏肝解郁之品。

3.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当补益与通络并用。

4.临证如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当及时运用中西医两法加以处理。

第二节

胸痹

01

概念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a.《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以宣痹通阳为主。

b.《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⑴.→

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抑遏阳气→经脉拘挛→血行瘀滞→胸痹。

②饮食失调:饮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阻遏心阳→心脉闭阻→胸痹。

③情志失节:

a.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b.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④年迈体虚:

a.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痹阻不畅→胸痹。

b.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心肝火旺→胸痹。

c.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耗伤肾阴。

d.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⑵.→心脉痹阻。[.63]

⑶.→心,肝、脾、肾。

04

治疗原则

⑴.胸痹真心痛

⑵.胸痹胃痛、胁痛、悬饮

05

转归预后

06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标本虚实②辨病情轻重。

2.证治分类

a.血府逐瘀汤:胸痹[心血瘀阻];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肥胖[气郁血瘀];癌病[瘀毒内阻/膈下逐瘀汤]。

b.人参养荣汤:胸痹[气阴两虚+生脉散];厥证[血厥虚证+独参汤];颤证[气血亏虚]。

07

临证备要

1.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是重要途径,但不可不辨证施治,一味地活血化瘀。

3.芳香温通药的应用: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

第三节

癫狂

01

概念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癫与狂病在临床上相互联系,故常并称。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a.癫狂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内经十三方”→生铁落饮。

b.《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c.《丹溪心法》→提出癫狂与“痰”有关。

d.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癫狂与痫证不同。

e.《医林改错》→创“癫狂梦醒汤”→创从瘀论治。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⑴.→

①情志所伤:

a.恼怒郁愤→肝郁不解→气郁痰结→发为癫狂。

b.血行凝滞→气血不能上荣于脑髓→神机失养→发为癫狂。

c.肝郁化火→火窜逆乱→心神被扰→发为癫狂。

d.情志过激→勃然大怒→引动肝火→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发为癫狂。

e.猝受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窍→神明无由自主→神志逆乱→发为癫狂。

②饮食不节:

a.过食肥甘高粱肥厚之品→酿成痰浊→心火暴涨→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癫狂。

b.贪杯好饮→素有内湿→郁而化热→充斥胃肠→腑热上冲→扰动元神→癫狂。

③禀赋不足:

*禀赋异常→胎儿在母腹中有所大惊→胎气被扰→升降失调→阴阳失平→气机逆乱→癫狂。

⑵.→脏腑失调或阴阳失调。

⑶.→脑,心肝胆脾,肾。[.]

⑷.→气、痰、火、瘀

04

病证鉴别

[癫、狂、痫证]

05

治疗原则

总则:调整阴阳。

①初期→实邪为主→理气解郁、泻火豁痰、化瘀通窍。

②后期→正虚为主→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06

06

转归预后

①狂证:骤起,急投泻火逐痰之法,病情多可迅速缓解。

a.如治不得法或不及时,致使真阴耗伤,则转为阴虚火旺。

b.若病久迁延不愈,可转化为癫病,甚则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俱衰,预后不良。

②癫证:日久,心脾两亏,气血俱虚。

07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病情之轻重②辨病性虚实③辨癫证与狂证。

2.证治分类

*[.]痰火上扰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心。

*[.62]痰气郁结方药:逍遥散+顺气导痰汤。

*[.]治疗心脾两虚之癫证:养心汤合甘麦大枣汤。

*[.58]心脾两虚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狂病之大便燥结、脉实大者:生铁落饮合小承气汤。

*[.]狂病之心烦不寐、舌苔黄腻者: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a.逍遥散:癫狂[癫证-痰气郁结+涤痰汤];黄疸[消退后—气滞血瘀+鳖甲煎丸];积聚[聚证-肝气郁结]。

b.养心汤:癫狂[癫证-心脾两虚+越鞠丸];虚劳[心血虚]。

c.越鞠丸:癫狂[癫证—心脾两虚+养心汤];痞满[肝胃不和+枳术丸];癌病[气郁痰瘀+化积丸]。

08

临证备要

1.注意癫狂先兆症状的发现。

2.掌握吐下逐痰法的应用。

3.注意活血化瘀法在癫狂病中的应用。

4.注意开窍法的应用。

真题演练

点击正确选项

01

N94B心血不足之心悸的临床特点是

A.心悸头晕,面色不华

B.心悸而烦,善惊痰多

C.心悸善惊,坐卧不安

D.心悸不宁,心烦少寐

解析

A

心悸2、心血不足,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点击查看解析

02

N58A心胸疼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气短乏力,自汗,舌暗有瘀斑,脉结代者。治宜选用

A.行气活血,通脉止痛

B.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C.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D.滋补心阴,活血通脉

解析

B

患者以“心胸疼痛”为主症,骨科诊断为胸痹;根据其“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可辩证为心血瘀阻;同时又兼见“气短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即气虚血瘀,故治疗时应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点击查看解析

·END·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排版

竹小亦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2考研QQ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大白●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跳●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zy/946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