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讲了手太阴心经-通里穴,点击可阅读!你们都记住了吗?我们是连载的形式,按照经络把所有穴位串起来讲完,帮助大家解决记忆穴位难的问题,熟悉了穴位之后,针灸艾灸如何取穴,今天给大家分享手太阴心经-阴郄穴。
阴郄穴在哪儿呢?
标准定位:
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快速取穴:
仰掌用力握拳,沿尺侧肌腱内侧的凹陷,从腕横纹向上量半横指处即是阴郄穴。
何为阴郄穴呢?
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之脉。郄同隙,有孔窍、空隙之义,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此穴在神门穴之上5分,为少阴脉气所深集之孔隙是气血聚会的空隙之处。故曰阴郄。
科普郄穴小知识: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阴郄穴可以治疗那些病症呢?
阴郄穴功效与作用:
1.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
2.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
3.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阴郄穴主治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
阴郄主要用于心肺及阴虚疾患等:如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乱等。
现代又多用阴郄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软组织损伤等。
阴郄主治心痛,惊悸,盗汗,衄血,失音等。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悸;头痛,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吐血,衄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骨蒸盗汗,胃脘痛,霍乱吐泻,惊恐,胸中热。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其它: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一般直刺0.2~0.5寸。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循经下行至环指和小指,或循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上臂内侧,有患者针感还可传向胸部。
注意:针刺时避开尺尺侧动、静脉。
可灸。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1~3壮,艾条灸10~15分钟。
阴郄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百劳、肺俞、定喘治肺结核。
阴郄穴配后溪治盗汗。
阴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阴郄配尺泽、鱼际,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阴郄配中冲,治心烦、舌强。
阴郄配间使、二间、厉兑,治多惊。
阴郄配迎香,治衄血。
阴郄配后溪,治盗汗。
阴郄配后溪、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阴郄配二间,治寒栗、恶寒。
阴郄配三阴交、神阙,治盗汗。
按摩阴郄穴,对骨蒸盗汗(晚上睡觉心里烦躁,易做噩梦,一出汗就醒,醒时不出汗)有特效。
----------分隔线----------
如果喜欢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