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情爱三國名將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怎么“转”?
第七十回大概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从第六十四回、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到第六十九回,都集中在讲尤三姐跟尤二姐的故事。《红楼梦》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应该是宝玉、宝钗、黛玉的故事,可是中间来了一个岔路,描述尤二姐跟尤三姐的命运。我一直觉得第六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如果抽出来,其实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篇小说来看,就是现在戏剧里面的《红楼二尤》。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红楼梦》毕竟是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大小说,在它进入一个情节上比较独立的高峰之后,怎么转回来?这是一个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读到尤二姐自杀以后,你会觉得作者有点难写下去,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如果大家有创作的经验,就会觉得故事到一个高峰的时候,要转是非常难的。过去写八股文讲究“起承转合”,“转”等于是第三个部分;如果以诗来讲,唐朝的绝句,四句里面第三句常常是重要的,就是怎么样去把前面的场景转到最后做结尾。这是文学的结构,其实作曲也在讲结构。如果大家熟悉西方的交响曲,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到第三乐章,它怎么准备到第四乐章做一个总结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转”。在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吞金自杀了,大家会有一个极其悲哀的感觉。假设读者在读的话,可能读到落泪的状态。接下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要让读者怎么擦干眼泪继续读《红楼梦》下面的故事?这个我叫做“转”。
第七十回开头交代了一下贾琏给尤二姐守灵,你感觉到贾琏有情有义的部分。然后到最后送葬,他送葬的时候家族里面什么人都没有去,你会感觉到是一个蛮荒凉的葬礼,等于是把第六十九回做了一个结尾。结尾以后,转回来,我们就看到宝玉知道了这个事情,有一点落寞,有一种感伤,也有一种难过。这个时候又传出来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说贾府里面有八个年龄已经到二十五岁的男用人,他们需要结婚了,要找年龄相当的丫头发配出去。其实这一段很重要,这个“转”,其实是在暗示接下来所有的人要开始散了。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年龄,就是这些女孩子到了十六岁、十七岁,必须要嫁人了。
等一下大家会发现第七十回讲两件事情,一个事情是这些丫头年龄到了要走了的时候,第二个就讲她们放风筝。我们知道风筝在《红楼梦》里面一直有一个象征,就是放风筝放到一个时候,是要把它断线的,把你的不如意,你的生病,你事业、感情上不好的牵连,都把它切断。这里面也在讲一个暗示,是说这些人的年龄到了,要嫁人,嫁人其实就是跟自己原有的关系线要断掉。所以《红楼梦》最后的悲剧其实是说,这些少女的青春不可能继续下去了,因为年龄都到了。年龄到了不是谁的命运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说只要是结婚,本身就是一个散的开始,因为要嫁到不同的婆家去。
《红楼梦》真正的某一种感伤,其实是女性婚姻构成的那种悲剧。我有时候会建议很多朋友去看像日本很好的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特别是《晚春》,我们会看到在东方的婚姻里面,有一种喜剧里的悲感。因为有一点让你觉得是一个女孩子青春的结束。特别是在过去,因为她的婚姻本身有时候连见到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她都不知道,就嫁去了,处于一个命运完全不可知的状态。所以我想在《红楼梦》第七十回里面,其实有点在讲这个东西,那也呼应着前面尤二姐、尤三姐的命运,也是这些女性共同的命运。
恨到极致
第七十回的开头讲到贾琏“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这里让我们对这个平常蛮被看不起的,有一点无能、有一点懦弱的贾琏,忽然多了一点好感。他好像在做很多的忏悔。这时,贾母就叫他去了,你看到老祖母还是命令下去,“吩咐不许送往家庙里去”。因为她听到的消息是尤二姐得痨病死的,是王熙凤编造的,所以贾母说不准留在家庙,赶快发丧出去。这里边都是细节,让我们看到王熙凤狠的时候真是毫不留情,甚至会觉得王熙凤对她丈夫的恨都一并爆发了。
通常作为读者来讲,我们会同情,会觉得人都死了,何必呢?可王熙凤是要阻止她丈夫对那个人的恩或爱,如果从这个意思来讲的话,凤姐是可以被理解的。我觉得王熙凤的某一种女性的心理特质,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的一个女性叫美狄亚。
可能很多人看过《美狄亚》这个戏剧。美狄亚是一个会法术的女人,长得很漂亮。美狄亚违反了她父亲的意愿,甚至杀死她的弟弟,就是为了帮她爱的伊阿宋去找金羊毛。找到金羊毛以后,他们住在科林斯,美狄亚已经生了三个孩子,一对双胞胎还有另外一个小孩。这个时候,伊阿宋爱上了科林斯的公主,因为她年轻貌美。消息传来,美狄亚面无表情。每次看到那一场,我都会有全身发冷的感觉。女性的恨跟她的报复完全不露痕迹。她祝福她的丈夫,还问什么时候结婚,婚礼怎么举行,她要亲手缝制最美的新婚礼服送给这个新娘。后来,她做了一件最漂亮的结婚礼服,里面全部是毒药,公主一穿到身上以后,整个烧痛起来,皮肤全部烂掉。这就是美狄亚的报复。美狄亚在把礼服送给新娘去报复她的同时,还把两个双胞胎的孩子,一手夹了一个,带到郊外去杀死。这是《美狄亚》这部戏里面最恐怖的一段。一个母亲是最不会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下手的,可是因为要报复自己的丈夫,她只有杀死这两个孩子,让伊阿宋痛苦到极点。对她丈夫来说,连她新婚的妻子死掉都没有这么痛苦。所以西方心理学里面讲到女性出于恨的报复性,叫做美狄亚情结。
在中国的故事里,美狄亚这样的角色比较少,我想王熙凤是蛮典型的一个例子。我们从心理学上解释的话,其实我们对于王熙凤就会多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谅解。因为她觉得在贾琏——她的丈夫——身上,得不到任何一点点温暖,所以她会对丈夫爱的那个女子恨到极点,她才会一再破坏。我们会觉得尤二姐都死掉了,你就放手吧,可是因为恨,所以她不会放手。不是现实利益的问题,是她觉得她要报复到极致。
“贾琏无法,只得又和地主说了,就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穴,破土埋葬。那日送殡,只不过族中人与王信夫妇、尤氏婆媳而已。凤姐一应不管,只凭他自己办理。”你会觉得贾琏这个时候变成很孤单的一个角色,那当然也是因为他的无能,不会办事,可是他对于尤二姐的恩情倒是可见的。
宝玉伤心
下面就开始转了。“因又年近岁逼,诸务猬集不算外,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名单子来,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的,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尤二姐的死亡摆在一边,开始进行另外一段故事。
“凤姐儿见了,先来问贾母和王夫人。大家商议,虽有几个发配的,奈各人皆有原故:第一个鸳鸯发誓不去。自那日之后,一向未和宝玉说话,也不盛妆浓饰。众人见他志坚,也不好相强。”鸳鸯这样,是一个悲剧的命运,也是最好的一个结局。我们接下来看到司棋活活被赶出大观园,然后晴雯病死,回想起来,鸳鸯还算是比较好的。我想这个部分是曹雪芹在写这个小说时最大的感伤。这些女孩子都是小时候跟他一起长大的,是他最好的玩伴,他有一种心疼的感觉。“第二个琥珀,现有病,这次不能了。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了,也染了无医之症。只有凤姐和李纨房中粗使的大丫头出去了。其余年纪未足,令他们外头自择了。”
所以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转,同时作者很小心地还在呼应前面:“原来这一向因凤姐病了,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出了多少杂事,竟将诗社搁起。”下面又转,说到虽然有时间开诗社,可是宝玉心情很落寞,落寞的原因作者用了四个动词,大家读下这一段:“怎奈宝玉因冷淡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又一重。”注意这四个动词——“冷”、“剑”、“金”、“气”,其实是宝玉觉得美好的生命都受伤了。
柳湘莲的受伤是因为感觉到生命里面的寒冷荒凉,觉得生命里面所有的热情没有了,所以是“冷淡了柳湘莲”;尤三姐的悲剧是觉得生命如果这样子委曲求全,她宁可不活,所以“剑刎了尤小妹”;尤二姐是忍气吞声,最后吞金自杀,所以“金逝了尤二姐”;柳五儿一直自视甚高,希望自己能够在宝玉身边做一个比较得力的丫头,结果又被侮辱了一场,所以“气病了柳五儿”。我的解释是说,《红楼梦》里面他所关心的这些年轻、对自己的生命还有梦想,还有美丽追求的生命都受伤了。接下来如果我们从《红楼梦》第七十回讲到第八十回,你可以看到的是生命一一受伤的情形。
四件事情的发生就变成了一个转折。宝玉如果是一个关心美好生命的角色,他在这里就会变得极其落寞、极其沮丧。“弄得情色若痴,言语常乱,似染怔忡之症。”其实都不是宝玉自己的事,可是在《红楼梦》里,你会觉得宝玉好像是对所有美好事物的一个眷恋者,所以每一个人在美的追求上的受伤都是他的受伤。
人生的悲欣交集
长篇小说要转真的不容易,下面又讲了两件完全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宝玉回到自己的怡红院,发现他很疼爱的芳官被晴雯、麝月两个大丫头压在床上挠痒。这是《红楼梦》里面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就是几个丫环在那边玩,可这个就是转,怎么样让你忘掉尤二姐太过沉重的事情——不要忘记读者读过了尤二姐死亡以后,其实心情一下转不过来。
“这日清晨方醒,只听外间房内咭咭呱呱,笑声不断。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膈肢呢。’”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很喜欢给同学取外号,其实“温都里那”就是芳官的外号,所以你会发现她们的行径很像中学生。“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皮袄走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这个大衣倒不是我们现在的大衣,就是比较正式的服装,这个时候,她们应该要梳洗完,穿正式的服装。
“那晴雯只穿着葱绿花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感觉一下画面,注意色彩的配置,绿色跟红色。通常这些女孩子的内衣的部分,常常是非常鲜艳的。东方跟西方很大的不同是,西方常常把艳的东西放在外面,东方常常把艳的东西放在里面。用很典雅的话来讲叫做含蓄,用比较不典雅的话叫做闷骚。东方美学中最诱惑人的美是放在里边的,外面看起来素净,可是里面有那种慢慢看到的艳丽的东西。
“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这些画面其实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并不构成《红楼梦》的故事。可是你会感觉到这个年龄的小孩子玩在一堆的时候,常常会有这种动作,就是挠痒。“雄奴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的紧身儿,红裤绿袄……”注意又是红跟绿,都是鲜艳的颜色,因为她们穿的都是睡衣,她们等一下出去时不会穿这样的衣服。“……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这都是非常好的形容。
我会觉得《红楼梦》读到最后喜欢读的是这些片断,因为这些片断没有故事发生,却是生活的细节,作者也利用这样生活的细节把故事转回来。有没有发现你读到这里,已经忘掉了尤二姐的死亡。刚才太沉重了,是落泪的感觉,一定要有一个情绪的转,作者的聪明就在于利用三个小女孩在闹的时候,把那个悲哀转过来。只有在长篇小说里,你才有可能读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人生不是一直悲哀的,真正的人生有时候在最巨大的悲哀里面,还要你必须努力强颜欢笑过日子。这才是最好的写法。如果作者继续在第七十回讲尤二姐死了多么难过,然后大家在那里哭,其实就有一点累赘;他忽然一转,变成大家还是要过日子,早上起床就闹起来了。有没有感觉,那个感伤在这种对比当中,就被忘掉了。
有时候自己也会觉得很奇怪,有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可能在家里发生了,可能是最亲的亲人死亡,过一阵子,你又会觉得怎么就开始跟兄弟姐妹说起笑话来了。笑一笑又觉得不太对,家里有这样的丧事,不应该这样笑。可是你又觉得日子本来就要这样过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长篇小说。你到某一个成熟的年龄,会知道长篇小说是真正的人生,人生是悲欣交集,它是很多喜悦跟忧伤组合在一起的一复杂历程。我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解读这一段。
“宝玉忙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宝玉当然知道晴雯、麝月跟芳官是闹着玩,可是他的性情很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他要去帮忙。说是帮忙,其实也可以说小孩子就喜欢闹,他觉得你们三个人在玩,自己也不能够闲着,也跑去闹。袭人笑着说:“仔细冻着了。”注意这个收尾的人是袭人,是大姐姐,她永远是那个特别成熟的学长,在大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会出来讲话。
美丽的聚会将要散席
可是事情还没有完全了结,忽然来了一个碧月,碧月是李纨的丫头,她说:“昨日晚上奶奶在这里把块手巾忘了去,不知可在这里?”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这个小事又是一个“转”的方法。然后就有人说:“有,有,有,我在地下拾起来,不知是那一位的,才洗了出来晾着,还未干呢。”这两段如果从《红楼梦》里删掉,事件上没有任何影响,可是在转折上有影响。
碧月看他们四个人乱滚,就笑着说:“倒是这里热闹,大清早起来就咭咭呱呱的玩到一处。”这里有一点对比出怡红院这边打打闹闹大家很开心,李纨的稻香村那边就有一点冷冷清清。宝玉说:“你们那边人也不少,怎么不玩?”碧月说:“我们奶奶不玩,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摈住了。”因为李纨是守寡的人,有一点严肃,不能开玩笑,不能乱玩,所以住在那儿的宝琴等人就被“摈”住了,就是说好像在做客一样。“如今琴姑娘往老太太前头去,更觉寂寞了。两个姨娘今年过了,到明年冬天都去了,又更寂寞呢。”
注意一下那个转折是什么,就是刚才讲到的,所有的女孩子都面临到要结婚的命运。所以大观园势必要树倒猢狲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结婚了,结婚本身变成了一个“散”。在曹雪芹的回忆中,这些姐姐妹妹跟他在一起最好的岁月是没有婚姻压力的时候,一旦婚姻的压力来了,曹雪芹就感觉到这些女孩子都不能陪他了,她们要走向各自不同的命运。
“你瞧宝姑娘那里,出去了一个香菱,就冷清了多少,把个云姑娘落了单。”这个时候就点出了史湘云,史湘云因为寂寞,去找黛玉,而黛玉就写了一首《桃花行》。所以两个人就在看诗,然后湘云又派丫头翠缕去通报宝玉说:“赶快来看好诗。”
我觉得“转”到这个时候成功了,因为尤三姐的死亡、尤二姐的死亡是痛苦的,可是在青春里面还有一个东西是美丽的,就是对梦想的追求。所以他们会写诗,他们要分享诗的快乐,他们也想借着诗去打发同龄人死亡的痛苦。第六十九回跟第七十回就变成了天平的两端,有一点在对称跟比较。“宝玉听了,忙问:‘那里的好诗?’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知。’”沁芳亭是在水边的,春天的时候桃花在开,她们都在那里读诗——某一个美丽的情景又要回来了。
我们都有过一个美丽的校园,也都在那个校园里可能跟朋友一起办壁报、办校刊、看风景,可是曾几何时那个青春岁月将要过完了,到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都有感伤。这种感伤,我觉得不是因为跟人分散,其实是因为跟自己的青春告别。到大学毕业,就好像不是那么特别有这种感伤了。所以我想《红楼梦》的这一段,他们其实是在跟自己的青春告别。
林黛玉特别敏感,她在春天写到桃花,好像也是她最后一次面临的春天,因为接下来你就会看到所有的人逐渐走向死亡、走向出嫁,她们要散了,这一场美丽的聚会将要散席。第七十回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也在这个地方。
抓住青春最后的尾巴
“宝玉听了,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手拿着一篇诗看。”没有揭晓谁写的,到现在都不告诉你这是林黛玉写的诗。看到宝玉来了,都笑着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我希望大家记得最早的海棠诗社是探春发起的,探春觉得这么美好的年龄,这么美好的岁月,这么美好的花园,如果生命没有追求,好像是一种浪费跟糟蹋。所以她建议成立一个诗社,而我们知道诗本身是一个梦想的见证。可是接下来第六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的时候,这个诗社有一点耽误了,因为大家心情都不好。现在她们就跟宝玉说,春天了,应该再做一个诗社,好好写写诗。这里其实是有一点想要抓到青春最后的尾巴的感觉。我一再强调,如果你对《红楼梦》的大结构有了解,会发现第七十回以后其实是下坡,作者要收尾了,接下来所有人的命运都是死亡跟出家,都开始结束。
湘云就说:“一起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恰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大家可能听到过,古代很多皇帝一到国不泰民不安的时候,就改元,改一个年号,希望以后会好一点。湘云的意思也觉得要有一点改运。“宝玉点头道:‘很好。’且忙着要诗看。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的。’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稻香老农”就是稻香村的李纨,她是海棠社的监督,要振兴诗社,当然要去找她。宝玉一面走,一面看纸上写的《桃花行》这首诗。
我想在解释《桃花行》之前,我先念一遍,大家去感觉一下,因为所谓的“行”这种诗体,是一种歌谣的形式,句法跟语言都是比较白话的,所以特别容易琅琅上口,用到的典故或者太过艰深的字句也比较少。“行”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常用了,我把它翻译成现代的语句,其实就是“流行”,等于是当时的流行歌。我也希望读一遍以后,大家可能就会对林黛玉在这个春天,因为看到桃花的开放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一首非常好的长诗,有一点感觉。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桃花行》
我想在念的时候,大家已经感觉到歌行体的一个特征,就是常常用到重复的句子跟词汇。比如我们经常读到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你会发现“他乡”、“梦见”、“远道”是重复的,唱歌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把前一句的某些部分在下一句重复,叫做叠韵。我想今天的流行歌也还是会用到。通常唐代的绝句或律诗,很少重复字句,可是歌行体重复字句重复得很厉害。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前面四句里面,“桃花”重复了四次,每一句都出现桃花。如果写绝句或者律诗,不可能这样用。诗里其实一直在对比花跟人的关系。“晨妆懒”,就是那个生命的青春的形式,好像到了觉得有一点落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感伤的程度。特别注意这三个字的感觉跟“东风软”对比,就是桃花在风里面飘零,而人在岁月里也慢慢在落寞。要讲桃花,可是又在讲人;在讲桃花的飘零,可是也在讲人的感伤。
其实后面还有桃花的重复:“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一直在比较帘外的桃花跟帘子里面的人。“花解怜人花也愁”,如果桃花懂得可怜人的话,这个桃花也要发愁了。其实林黛玉是在一个极其感伤的情绪里看花的,从《葬花词》开始,林黛玉每一次看到的花都是自己——每一次看到花的灿烂,也是她自己生命的自负;每一次看到花的凋零,也是她自己的死亡。从《葬花词》到《桃花行》,我们看到林黛玉的美学是一直在贯穿的。她基本上就是一个花神的幻化。而她看到春天盛放的花的时候,她也都预知了花的结局跟命运全部是凋零的,所以她会有巨大的感伤性。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讲到孤独,我们知道倚靠在栏杆旁边,常常是古代诗词里对于人的孤独性的一个表情,有点顾影自怜的感觉。“凭栏人向东风泣”,靠在栏杆旁边,林黛玉你现在阅读的素材来自